首页 > 工作简报
2022年第2期工作简报时间:2022-04-02 15:14:04  点击数:
本 期 要 目
【学术视点】
▷《长江日报》范恒山:合作联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关键路径
▷《湖北日报》杨刚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全域发展
▷《Energy》黄永明等:生态创新能否促进清洁能源?能源价格与人    
  力资本的作用分析
【社会服务】
▷《CCTV-2 财经频道》范恒山等:营商环境创新进行时
▷我院承担中国(武汉)光谷建设方案研究编制工作
【工作动态】
▷研究生团支部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长江日报》范恒山:合作联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关键路径

  就新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日前,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接受了长江日报“求知”专访。全文原载《长江日报》2022年3月18日第6版,现转刊如下。

  最近,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一系列具体举措,明确了发展的具体目标。根据《方案》,到202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基本实现2小时通达;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建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长江协同保护与环境共治取得决定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如何深入认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特点和关键路径,将《方案》中的具体要求落实落地?长江日报“求知”近日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范恒山。

       “合作联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极其重要

  求知:《方案》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众多举措,如何去认识?

  范恒山: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处于关键时期,承负新的使命、面临新的机遇,既需要各城市、各地区自身砥砺奋进,更需要相互之间团结合作。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动力源来自各个方面。基于政府层面看,除了来自中央的科学决策、精准调控外,主要依靠各个地区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工作。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比学赶超”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持续的能量和不竭的活力。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强大力量来自合作联动。深入分析我国的发展状况,能够看到两个明显事实:一是伴随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和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工作窘态;二是在热热闹闹的氛围表象下,一些地区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举步维艰、踟蹰不前。这意味着,推进区域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如果能把合作联动这股强大动能充分发挥出来,并通过合作联动解决“单打独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无疑会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势头和更为优良的品质。

       真心实意、真枪实弹地开展区域合作

  求知:合作联动是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路径,还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更特别?

  范恒山: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联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合作联动。

  首先,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集合而成,合作是前提、是纽带,更是路径。不合作就很难形成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支撑的城市群。合作不仅决定着建设的效率,更决定着建设的成败。

  其次,从整体上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依然激烈,在高端要素流动、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重要产业统筹、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功能平台打造、治理规制对接等方面合作存在不足,深化的空间较大,在关键领域和制度层面合作不够深入。

  其三,就全国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各地区的合作尚不处于领先位置。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都有较长时期的区域合作探索,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成熟的合作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跨区域跨流域协同联动为重要指向的相关区域重大战略的出台,又为这些地区深化合作提供了基本路径和强大动能。其中,中央要求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开展一体化发展探索,而一体化是区域合作的最高层次。在这样的情势下,犹豫彷徨或浅尝辄止都会使地区发展陷入被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所涉地区应充分认识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充分激发内部活力或能量的同时,真心实意、真枪实弹地开展区域合作,让两个轮子一起转、两只翅膀比翼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应着眼于“一体化”这个最高层次的区域合作

  求知:应从哪些方面去实现合作联动?

  范恒山: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条件也有必要以一体化为基本指向推进区域合作。推进一体化发展,也是国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要求与期望。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目标和区域合作的内在逻辑等的综合考量,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各地区深化合作应推进四个领域的一体建设。一体建设的领域关联度高,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且事关全局,既涉及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又关系到普通人群的切身利益。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领域:

  一是重大新老基础设施。这是推进合作联动的物理基础与保障,应统一谋划、一体建设,形成标轨一致、互联互通、相互支撑的基础设施体系。值得强调的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背景下,区际间合作不仅要重视“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一体建设,也要重视数字经济、信息网络、智慧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的一体建设,实现新老融合和区际协同有机结合。

  二是市场体系基础制度。通过共同努力,一体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重点是全面打破地区封锁、行政分割,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自主配置;全面形成平等准入、公正监管的规制,平等对待各方、各类投资经营者;全面建立信用体系,形成诚信守法、能动规范的市场秩序。

  三是绿色生态环境。实行生态空间共保和环境一体治理,形成推动区域水、土、气质态持续优化和严格管控的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跨流域、全链条、多形式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是一体化的根本成果,是实现全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应健全标准体系、创新促进机制,保障区域居民平等的发展权利,推动跨区域便利共享高品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公共资源,增强人民群众对区域一体化利益的直接感受。

  求知:具体说应当优先着重哪些领域的合作?

  范恒山:为保障一体化持续推进并真正取得实效,还应努力做到地区间、城市间在一些重大事项上的一体协同。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一体协同:

  一是战略决策。除了协商制定一体化发展总体和专项规划、共同推进年度工作方案的实施外,各地围绕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包括重大战略功能平台设立等,也应加强协商沟通,做到相互照应、有机对接。

  二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应基于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统筹区域产业安排,力求错位发展、有机串接。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上应统筹谋划、合理分工,切忌一哄而上、面面俱到,形成新的同质竞争。一些新兴产业可以采取合作园区、联动产业基地的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创新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起着核心支撑作用。各区域创新资源的相对有限、各自为战不仅使创新资源更为短缺,而且会在竞争中相互削弱。要把创新资源的一体协同放到突出重要位置,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对接等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增强区域整体创新水平。

  四是重大项目。项目是一体化推进的有效手段和一体化成就的坚实载体,直接影响着一体化的状况。在努力推动实现一体化事项工程化、项目化的同时,应当加强城市间、地区间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沟通,使其利于区域联动,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

       探索建立有力推动合作联动的保障体系

  求知:如何才能有效推进合作联动?

  范恒山:在隶属关系不同的行政区域间,以一体化为目标推进合作联动具有特殊的艰难性和复杂性。要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最终成为区域一体化的示范区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源,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形成高效率的推进机制。

  总结过去经验并充分借鉴其他区域的成功做法,特别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如下方面的探索:

  一是强化组织协调,建立强劲有力的推进机制。如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合作机制经验,建立省级层面党政主管组成的领导协调机制,统筹谋划重大决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深化合作的正确方向和坚实力度。坚持规划总揽、方案制导,协同制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使之作为推进工作的指南和评估考核的依据。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完善。

  三是强化法律支撑,推动一体化操作务实用力。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构筑一体化发展的法制基础;积极运用省市立法权利,制定一批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协商定立区域合作规制。

  四是优化政策供给,增强一体化推进的动能与活力。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与总体规划相对接的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治理格局;探索建立一体化促进基金,强化经济手段对一体化发展的调节与支撑功能;及时借鉴国内各类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成功做法,不断创新一体化的推进方式与举措;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积极争取政策指导和项目支持。

  五是推动干部交流,提高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性与协同度。探索建立有机互动的干部人事制度,尝试对部分干部实行统一研究、交换任职选任机制;进一步加强干部在城市群间交换任职、挂职的力度,促进相互间熟悉区情、加强了解、增进信任。


《湖北日报》杨刚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全域发展

  2022年2月24日,我院副院长杨刚强副教授在《湖北日报》第九版“论丛”发表文章《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全域发展》。现将全文转刊如下。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活跃发展阶段,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带动,以城市群为空间组织模式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既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又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同步促进共同富裕,其本质是全域发展、高质量发展。

  县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发展产业、集聚人口,要以市域发展更好引领县域发展,以县域发展更好支撑市域发展。

  依托区域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深刻把握客观经济规律的创新实践。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演进,产业和人口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城市群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源。在新发展阶段,湖北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的重大举措,对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区域

  区域竞争是综合比较优势的竞争,是城市、城市群的竞争。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趋势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托城市尤其是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辐射、带动,这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区域协同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而区域协同发展集中体现为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群正处于快速活跃发展阶段,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为带动,以城市群为空间组织模式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区域发展的过程往往就是人口和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优势发展地区集聚的过程。一方面,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的必然结果。中心城市在要素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市场配置资源会加速资本、技术、人力资本、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生产要素变革,加速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和效率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强化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各类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激励中,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享受到的灵活政策相对更多,可以有效激发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增强城市群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区域发展反映资源和要素的集聚、吸附、利用能力,哪里环境好、功能强,哪里要素集聚得好,哪里就会发展得好。武汉要锚定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总体定位,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推动襄阳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宜昌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荆州打造鄂中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黄冈打造鄂东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堰打造鄂西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各个层面、各个主体都要遵循区域发展的普遍规律,紧紧围绕“发挥什么作用”找准目标定位,不断丰富城市形态、增强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局面。

       区域发展的本质是全域发展、高质量发展

  区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空间尺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区域发展面临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和重大区域战略,其核心要义在于,既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又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同步促进共同富裕,其本质是全域发展、高质量发展。

  全域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全域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湖北推进实施的区域发展布局,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现实基础,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中心城市的主体功能,着力完善空间治理、保障民生底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强调的是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这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全域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要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全域协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和路径。湖北推进实施的区域发展布局,着力点在于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协同性和整体竞争力,就是要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当前,一些省份已经实现交通全连通、网络全覆盖,为促进资源要素在城市群合理流动提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通道,建立起中心城市纵向梯度串联、横向互补并联组合的网络结构城市群。把实施区域发展布局向纵深推进,就要通过汇聚区域内外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打造以中心城市为圆点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服务链体系,逐步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速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结构城市群,形成多极点增长梯度结构,有效推进区域协作发展。

       以“全域协同”的能力建设推动湖北全域高质量发展

  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素的规模集聚和一体化成为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湖北应基于“一主引领”“两翼驱动”的空间驱动结构,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和政策体系,以“全域协同”的能力建设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优化要素和产业的空间配置,加快全域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加快完善市场体系,推进全域创新资源、人力资本、土地、金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一体化推动全省生产力优化布局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项目向“两翼”倾斜,促进产业升级,共同打造优势互补、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活力。

  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辐射作用,增强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以创新为引领,增强战略科技力量,构建一体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走绿色低碳高质量之路。坚定不移支持武汉做大做强,既要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及其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两翼驱动”潜能,着力提升“襄十随神”和“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转移和承接质量,引导优势产业集聚,提升竞争力和辐射力。增强“两翼”城市间产业联动,形成同城化组团,缩小与“一主”的梯度分异,形成高质量区域分工协作,辐射带动周边腹地、中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打造全域高水平竞争合作新优势。走出闭塞,谋求开放,加强互动,增加交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北自贸区等功能平台先行先试的作用,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强化在金融、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核心关键领域的先行先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增强优势领域的更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构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内陆“新沿海”,把综合交通枢纽做强做优,把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做强做优,把低成本、高效率现代物流体系做强做优,把高标准市场体系做强做优,切实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县域是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重要环节和支撑点。湖北全域协同发展,差距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关键在县域。县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发展产业、集聚人口,要以市域发展更好引领县域发展,以县域发展更好支撑市域发展,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推进“三百”工程要见苗浇水、分类扶持,精准浇灌、滚动实施,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抬高全域高质量发展底板。


《Energy》黄永明等:生态创新能否促进清洁能源?能源价格与人力资本的作用分析

  近日,我院黄永明教授、2019级博士生Maaz Ahmad和巴基斯坦白沙瓦伊斯兰堡学院经济系Sher Ali、土耳其莱福卡欧洲大学Dervis Kirikkaleli,在《Energy》239卷发表论文《Does eco-innovation promote cleaner energy? Analyzing the role of energy price and human capital》。

  文章指出,不可再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变被认为是解决全球变暖和可持续环境问题的关键方案。而生态创新则是促进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可再生能源的适应率仍然低得令人不安。在总体和非总体水平上,生态创新增加还是减少能源消耗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该研究旨在研究生态创新、人力资本和贸易开放对能源消费的总量)和非总量(可再生和不可再生)水平的影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文章选取了1990-2017年OECD国家的数据集,利用增广均值组(AMG)和截面自回归分布滞后(CS-ARDL)等实证方法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创新、人力资本和能源价格显著增加了经合组织地区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水平;相反,经济增长和贸易开放则促进了该地区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因此,建议通过促进生态创新和高技能人力资本增长,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本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可持续环境可以通过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促进绿色增长。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21.122268)


《CCTV-2 财经频道》范恒山等:营商环境创新进行时

  近日,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教授受邀参加CCTV-2 财经频道《对话》栏目,并针对“营商环境创新进行时”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原视频详见我院公众号“武大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


我院承担中国(武汉)光谷建设方案研究编制工作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驱动发展中心联合我院共同承担“中国(武汉)光谷建设方案”的研究编制工作,按照相关要求,目前已启动了各项研究工作。

  202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统筹规划引导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基地)发展,在长江沿线建设中国(武汉)光谷”。建设中国(武汉)光谷,成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成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成为湖北深入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

  科学编制“中国(武汉)光谷建设方案”,对于进一步推动东湖高新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水平建设“中国光谷”,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团支部组织“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13月5日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为学习践行雷锋精神,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向雷锋同志学习,我院研究生团支部组织近20名团员进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范斐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一同参与活动。

  3月18日下午,各团员于研究院集合,在分配任务并分发劳动工具后,分成三个小组前往各自的志愿服务地点。一部分同学就花坛进行除草作业,一部分同学清扫山路落叶,另一部分对研究院办公楼进行卫生清洁。经过各团员的辛勤劳动,研究院周边环境焕然一新。

  参与活动团员表示,此次“学雷锋“志愿活动不仅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了周边环境,更学习体会到雷锋积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希望能够在今后更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值得新时代青年持续学习。本次团支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也成功起到对团员的教育作用,有助于青年更好践行奉献精神、磨砺奋斗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