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视点
《长江日报》范恒山:合作联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关键路径时间:2022-03-23 10:50:52  点击数:

  (就新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日前,我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教授接受了长江日报“求知”专访。全文原载《长江日报》2022年3月18日第6版,现转刊如下。)

  最近,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一系列具体举措,明确了发展的具体目标。根据《方案》,到202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基本实现2小时通达;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建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长江协同保护与环境共治取得决定性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如何深入认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特点和关键路径,将《方案》中的具体要求落实落地?长江日报“求知”近日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原副主任范恒山。

      “合作联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极其重要

  求知:《方案》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众多举措,如何去认识?

  范恒山: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处于关键时期,承负新的使命、面临新的机遇,既需要各城市、各地区自身砥砺奋进,更需要相互之间团结合作。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动力源来自各个方面。基于政府层面看,除了来自中央的科学决策、精准调控外,主要依靠各个地区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工作。万马奔腾、百舸争流的“比学赶超”给中国经济注入了持续的能量和不竭的活力。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种强大力量来自合作联动。深入分析我国的发展状况,能够看到两个明显事实:一是伴随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和捉襟见肘、力不从心的工作窘态;二是在热热闹闹的氛围表象下,一些地区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举步维艰、踟蹰不前。这意味着,推进区域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如果能把合作联动这股强大动能充分发挥出来,并通过合作联动解决“单打独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无疑会展现出更加强劲的势头和更为优良的品质。

       真心实意、真枪实弹地开展区域合作

  求知:合作联动是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路径,还是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更特别?

  范恒山: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联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是合作联动。

  首先,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集合而成,合作是前提、是纽带,更是路径。不合作就很难形成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支撑的城市群。合作不仅决定着建设的效率,更决定着建设的成败。

  其次,从整体上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依然激烈,在高端要素流动、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重要产业统筹、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功能平台打造、治理规制对接等方面合作存在不足,深化的空间较大,在关键领域和制度层面合作不够深入。

  其三,就全国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各地区的合作尚不处于领先位置。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都有较长时期的区域合作探索,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成熟的合作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跨区域跨流域协同联动为重要指向的相关区域重大战略的出台,又为这些地区深化合作提供了基本路径和强大动能。其中,中央要求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开展一体化发展探索,而一体化是区域合作的最高层次。在这样的情势下,犹豫彷徨或浅尝辄止都会使地区发展陷入被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所涉地区应充分认识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充分激发内部活力或能量的同时,真心实意、真枪实弹地开展区域合作,让两个轮子一起转、两只翅膀比翼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应着眼于“一体化”这个最高层次的区域合作

  求知:应从哪些方面去实现合作联动?

  范恒山: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条件也有必要以一体化为基本指向推进区域合作。推进一体化发展,也是国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要求与期望。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目标和区域合作的内在逻辑等的综合考量,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各地区深化合作应推进四个领域的一体建设。一体建设的领域关联度高,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而且事关全局,既涉及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又关系到普通人群的切身利益。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领域:

  一是重大新老基础设施。这是推进合作联动的物理基础与保障,应统一谋划、一体建设,形成标轨一致、互联互通、相互支撑的基础设施体系。值得强调的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背景下,区际间合作不仅要重视“铁、公、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一体建设,也要重视数字经济、信息网络、智慧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的一体建设,实现新老融合和区际协同有机结合。

  二是市场体系基础制度。通过共同努力,一体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重点是全面打破地区封锁、行政分割,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自主配置;全面形成平等准入、公正监管的规制,平等对待各方、各类投资经营者;全面建立信用体系,形成诚信守法、能动规范的市场秩序。

  三是绿色生态环境。实行生态空间共保和环境一体治理,形成推动区域水、土、气质态持续优化和严格管控的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跨流域、全链条、多形式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是一体化的根本成果,是实现全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应健全标准体系、创新促进机制,保障区域居民平等的发展权利,推动跨区域便利共享高品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公共资源,增强人民群众对区域一体化利益的直接感受。

  求知:具体说应当优先着重哪些领域的合作?

  范恒山:为保障一体化持续推进并真正取得实效,还应努力做到地区间、城市间在一些重大事项上的一体协同。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一体协同:

  一是战略决策。除了协商制定一体化发展总体和专项规划、共同推进年度工作方案的实施外,各地围绕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包括重大战略功能平台设立等,也应加强协商沟通,做到相互照应、有机对接。

  二是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应基于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统筹区域产业安排,力求错位发展、有机串接。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上应统筹谋划、合理分工,切忌一哄而上、面面俱到,形成新的同质竞争。一些新兴产业可以采取合作园区、联动产业基地的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创新资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起着核心支撑作用。各区域创新资源的相对有限、各自为战不仅使创新资源更为短缺,而且会在竞争中相互削弱。要把创新资源的一体协同放到突出重要位置,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对接等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增强区域整体创新水平。

  四是重大项目。项目是一体化推进的有效手段和一体化成就的坚实载体,直接影响着一体化的状况。在努力推动实现一体化事项工程化、项目化的同时,应当加强城市间、地区间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沟通,使其利于区域联动,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

       探索建立有力推动合作联动的保障体系

  求知:如何才能有效推进合作联动?

  范恒山:在隶属关系不同的行政区域间,以一体化为目标推进合作联动具有特殊的艰难性和复杂性。要使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最终成为区域一体化的示范区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源,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形成高效率的推进机制。

  总结过去经验并充分借鉴其他区域的成功做法,特别需要结合实际开展如下方面的探索:

  一是强化组织协调,建立强劲有力的推进机制。如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三级运作、统分结合”的合作机制经验,建立省级层面党政主管组成的领导协调机制,统筹谋划重大决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深化合作的正确方向和坚实力度。坚持规划总揽、方案制导,协同制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使之作为推进工作的指南和评估考核的依据。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完善。

  三是强化法律支撑,推动一体化操作务实用力。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构筑一体化发展的法制基础;积极运用省市立法权利,制定一批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协商定立区域合作规制。

  四是优化政策供给,增强一体化推进的动能与活力。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与总体规划相对接的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治理格局;探索建立一体化促进基金,强化经济手段对一体化发展的调节与支撑功能;及时借鉴国内各类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成功做法,不断创新一体化的推进方式与举措;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积极争取政策指导和项目支持。

  五是推动干部交流,提高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性与协同度。探索建立有机互动的干部人事制度,尝试对部分干部实行统一研究、交换任职选任机制;进一步加强干部在城市群间交换任职、挂职的力度,促进相互间熟悉区情、加强了解、增进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