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yh533388银河首页
范恒山:强化科技创新对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时间:2021-01-20 09:42:07  点击数:

  (2020年12月05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在上海财大召开。会议以现场+视频的方式进行。著名经济学家、我院范恒山教授通过视频作了《强化科技创新对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的主旨发言。现将发言全文刊发如下。)

  有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我在很多论坛或会议上都做过阐述,该谈的内容似乎都谈过了。考虑再三,在今天的会议上,我试图选择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角度来谈长三角区域发展问题,主题思想是,强化科技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不久前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在创新体系或创新格局中具有核心地位,是全面创新的根本支撑和主要引领。推动长三角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依此促使长三角区域成为国家乃至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同时对推动全国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回溯一下,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的历史地位十分突出,上海更是首屈一指。在很长的时间里,上海都是我国主要的引领性创新基地,依靠科技创新,形成了一大批在国内具有绝对优势且久负盛名的产品,一些产业门类也非常发达。今天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的优势仍然比较明显。科教资源丰富,全国大约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都布局于此,还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年度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2019年,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的研发强度则超过了3%,明显高于全国2.23%的平均水平,总体看,这一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是优越的也是坚实的。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在这一区域,现实创新能力与创新资源条件优势不相匹配、科技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性引领性技术成果较少;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够深入,世界级品牌比较稀缺。同样是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龙头,当前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不够显要,在培育打造国家和世界级高新科技领军企业、创立发展享誉全球的名优产品方面,相对地位有所下降。长三角区域的其他地区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各具特色,但比之上海在整体上仍然不够坚实,在一些领域也存有明显的薄弱环节。

  显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无论是把长三角区域打造成为国家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使其在全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走在前列,还是提升其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对高新产业发展的策源能力,都需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关键使命和核心任务。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涉及到创新要素的全面集聚、已有创新要素的有效整合和所有创新要素的充分运用三个方面。各自为战不仅难以在最高水平上达到这些要求,而且容易形成相互间的掣阻和削弱。中央提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为长三角各地区合作提升创新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把握好这一机遇,紧扣集聚、整合和运用这三个方面协同联动,最大限度的提升长三角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路径选择上,应该围绕“协同”做文章,即协同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协同配置创新资源要素和协同激活创新资源要素,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长三角区域应当有一些超出全国乃至世界一般做法的高招、硬招,而这些高招、硬招应当紧紧扣住这三个方面策划和提出。

       第一,要协同打造聚力强的创新环境。一方面,各地区应站在区域一体化的立场上,着眼于促进高素质创新资源要素的顺利流入,全面清理一切不利于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和不适当做法,在这方面,说到容易做到难,要多听听投资经营者的意见、多方位进行审视思考、多渠道进行比较借鉴。另一方面,管理者应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进一步探索实施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入境、工作、居住、交流等的方便易行和安全舒适的管理举措。还要真正建立人尽其才、以能配岗的人才使用制度。这一点特别重要。一些地方在招揽人才时求贤若渴,人才到位后有被束之高搁;一些管理者把引进的人才不当稀缺资源看待,而习惯于当作自己的普通部下对待,造成了人才使用的极大浪费,也为进一步引进人才形成了比有形障碍更为严重的无形障碍。长三角各地区应特别注重和克服这些问题,不仅要大力吸引人才进入,而且要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的能量,把长三角区域打造成为最具吸引力,最有利于开展创新和形成创新成果的高地。为此,在协同打造聚力强的创新环境方面,要特别注重优化细节、注重增强舒适度,注重体现公平公正。

       第二,要协同打造一体化的创新平台。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着力解决区域内创新资源要素相互分割、各自为战、明争暗斗问题。在这方面应该有效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全域创新资源要素一体配置、协同利用。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面向弥补薄弱环节,面向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以科研院所为依托,联合建立攻坚团队和适宜的机制。我们前面谈到,长三角区域创新基础良好,还有像上海这样的全国科技创新高地,但是我们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创新条件,不要说长三角区域,即使就整个中国而言,许多创新资源要素也是比较短缺的,即便把这些创新资源要素全部集聚起来,我们也不可能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在很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方面也是有捉襟见肘之难的,何况各自为战、相互分割、相互争夺?长三角各地区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区域最高水平并占领国家特别是世界的制高点,唯一出路就是联合起来、联动起来,一体配置创新资源要素。在这个方面,还要进一步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应强化产权纽带和股权激励,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协作创新平台,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结合培育拓展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联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建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和创新走廊;要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要科研器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的开放共享,为长三角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坚实而便利的基础设施。在协同开展创新方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和持续有效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等都提出要求,应制定务实的有效的操作方案加以落实。

       第三,要协同打造动力足的创新机制。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的思路,长三角各地区应该率先实施,并举一反三进一步创新。有几个关键方面值得特别重视。一是要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对前瞻性、前沿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二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要建立对重要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有功人员的精神与物质协同激励的机制,以鼓励科技人员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活动。现在一些科技人员迷于眼前的功利,热衷于搞花式项目和形象工程,许多挂着院士称号的人不甘于坐“冷板凳”,不愿意沉下心来搞研究,与现存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不够有力密切相关。对那些具有真才实学、能够真抓实干并对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不仅要给予崇高的精神荣誉,还要给予足够的物资激励,让他们不缺钱,成为富人、享有幸福生活。三是要给予政策倾斜。这既包括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完善金融支持创新的体系,也包括优化国家和区域科技治理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等。

  总之,长三角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与突破,科技创新是长三角地区实现发展目标的核心支撑。这就是我今天要谈的一些基本认识。